泸州老窖2022年中报点评高增长背后的迷

时间:2024/1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先说两个事情。

第一个,上周我一个战友休假回上海,另一个战友出差到上海,我和后者已经整整十年没见了,还有一个老乡兼战友在上海休假,四个人就约了见面。

我回请了一次。

这就有了年我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喝酒。

第二个,我有个表弟在部队干,他当时是在读大专的时候征兵走的,今年留三期,档案里面没有大专毕业证,按照规定是留不下的。后面我舅带着他去学校找老师,想开个证明看能不能行,证明开好以后,请校长吃个饭。

吃饭的时候校长问,你是哪一届的?回答了。然后第二天,校长说,你的毕业证有,但是当时去当兵了,联系不上你,就放在学校档案室了。

证明也不需要了,事情办妥了。

我说这两个事是想说,白酒作为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的消费是有场景的。要说有酒鬼一天不喝酒难受,晚上吃完饭开一瓶,自己喝,这种人,有,但是极少。

在今年一季度的时候白酒行业的业绩都非常好看,那么在二季度的时候我判断白酒的业绩会受到大影响,但是没想到泸州老窖这么猛。泸州老窖发布半年度报告,公司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为.64亿元,同比增长25.19%;归母净利润55.32亿元,同比增长30.89%。

近年来,白酒行业主要受到消费总量紧缩、消费人群减少、疫情跌宕起伏等冲击,但也迎来政策支持、品牌集中、市场净化等机遇,行业头部企业迎来发展红利期。这里的逻辑我觉得就是“少喝酒,喝好酒”。

近三十年的白酒行业发展史表明,高端化和大单品是成功的关键,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公司坚定走“回归中华名酒价值”的发展道路,聚焦“双品牌、三品系、大单品”战略,国窖稳居中国高端白酒阵营;泸州老窖以价格和形象高度担负起引领泸州老窖系列品牌复兴的使命;特曲和窖龄酒注重协同发展,站稳关键价格带;头曲实现价格、配额、品牌等运营升级,黑盖启动核心城市布局和品鉴推广,筑牢泸州老窖发展塔基。从泸州老窖的策略看,管理层是清醒的。

公司对前五大经营商的销售占比为66.54%,典型的大商制度,全部现款现货,没有应收账款,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经销商净减少个,同期减少19.64%,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参考格力河北经销商。

年全年经销商净减少个,今年半年就干了去年一年的量,泸州老窖的经销商为什么不干了?知道的朋友留言交流。

年年报显示,中高档酒产能翻倍,销量同比25.42%,产大于销吨,库存吨,大家看看这个库存积累是不是很快?今年中报显示,产量继续大于销量,多了吨,所以中高档酒的库存继续增加。而其他酒类的产能持续小于销量。

当然了,今年的中报显示,销量增速远高于产能增速,那我的疑问有两个:今年上半年为什么中高端白酒销量超过去年上半年这么多?未来的产能会不会持续超过销量,从而形成库存的不断增长?

在建产能占现有产能的47%,而现在的产能已经消化不了,企业有前瞻性没问题,我想提醒的是,绝大多数上市白酒公司都有类似的产能扩张,具体可以看我去年的文章,我这里复制部分如下:

贵州茅台年大概4.5万吨产能,年为3.45万吨,年估计为3.33万吨,五粮液为2.3万吨,年估计为2.9万吨。

的话,年产能大概在1.3万吨左右,这三家在年的预计销量1.3+3.3+3.5=8.1W吨;再考虑各种地方酒的高端充数产品,按照0.9W吨计;年高端酒市场的销量将达到9W吨

五粮液按照产能投建时间表来看,至年公司理论上平均窖龄达到26-31年左右,优质酒率(30年窖龄优质酒率至少在20%,但也存在波动空间)至少可以保障4万吨的高端酒投放。注意,这不算技改扩产,如果加上技改,这个4万吨更应该问题不大。

年五、茅就有8.5万吨产能。

泸州老窖自己宣称(国窖)是基酒产能是多吨,可投放量是到吨成品酒。公司实际规划是通过技改措施,年可投放量提高到1.5万吨,年达到2—2.5万吨,同时宣称泸州老窖基酒储备是2万吨。

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仅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三家年的高端酒产能是11万吨,再加上洋河、水井坊、酒鬼酒等,年的高端酒产能大概有14万吨左右。而全国的高端酒消耗量在6万吨已经持续了很久。

最厉害的是古井贡酒,如果扩产计划落实,产能直接翻倍。

这两年我一直担心白酒上市公司集体在白酒消费规模萎缩的背景下扩张产能,会不会带来行业竞争?目前这思维没有得到验证,可能是我错了。

接着看财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5.19%,销售费用仅同比增长2.59%。具体中高端酒类同比增长26.21%,其他酒类同比增长20.47%,对比两类酒的销量增速,判断泸州老窖产品价格提高,其他酒类提高更为明显。

再仔细看销售费用的组成,促销费大幅度减少,这和产销两旺的数据相符合,除了和我的大判断相悖外,一切都很完美。

我们看看泸州老窖这几年的存货情况:

其他数据都没问题,白酒的财报很干净。

但是从财报没法解答我的两个疑问;疫情下,中高端白酒的销量真的暴涨?白酒产能扩张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后者可以理解为“价在量先”,大不了控量保价,反正就是赚这么多钱,前者怎么验证真伪呢?

带着疑问,我看了华致酒行的年中报,中报说,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费场景缺失,人员流动受阻,市场经营活动弱化,酒水市场销售承压。

上游供应商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叠加疫情反复影响,我国酒水市场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具有较强品牌力的头部企业体现出更刚性的市场需求。伴随酒类消费从政务消费向商务消费、大众消费的持续转型,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趋于理性,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白酒品牌分化日趋明显,市场份额持续向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等头部企业集中,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亦持续提升。葡萄酒行业品牌化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从销售商的角度看,白酒确实出现了“喝好酒”的特点,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可惜还是无法回答我的疑问。

作为现金流极佳的烈酒,我认为30倍市盈率是一个合理的估值,尽管占不到便宜,具体的估值要看净利润的增速,如果泸州老窖还能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三五年,然后回归中低速增长,那么35倍动态市盈率就是非常好的介入机会。

从市场走势看,今天泸州老窖仅仅涨了0.64%,差点翻盘,令人不解。

难道市场也在担心白酒的增长持续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fjpx.com/jbby/172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