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全国疫苗可预防疾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有效地控制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传播。一起来看看我国的免疫规划在这40年里取得了哪些成就吧!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较世界卫生组织年宣布全球根除天花早了十几年。年,我国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并一直维持无脊灰状态至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免疫规划内容不断扩大,由过去的“4苗防6病”增加到“14苗防15病”,对于减少传染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关怀,也是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跨越式发展,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接种规模不断扩大,各级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免疫规划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 目前,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有效保护人民健康,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府投入不断增加,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由接种4种疫苗预防6种传染病,扩大到接种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 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原有国家免疫规划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一风疹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儿童实行免费常规免疫,预防甲肝、流脑、乙脑、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5种传染病;用无细胞百日咳一白喉一破伤风(百白破)联合疫苗替代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根据传染病流行趋势,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肾综合征出血热、炭疽、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接种。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免疫规划也从儿童扩展到成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原由省级财政支付的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购置费用改由中央财政支出。中央财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投入由年度的2.1亿元增加到年度的27亿元,用于免疫规划疫苗和注射器的购置,以及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贫困县的预防接种补助;年度增加至29.3亿元。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生命健康的关怀,这在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依法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法律法规是保障免疫规划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和“预防接种证制度”。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全面规范预防接种和疫苗管理工作。同年,卫生部下发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年,卫生部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订并下发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对疫苗全程冷链运转进行规范。 年,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与协调。 同年,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工作。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建立与完善,保障了免疫规划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三、疫苗监管体系日臻完善,能力明显提高,年3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我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评估。 这次评估共涉及国家监管体系、上市许可和发证、上市后监管(含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督检查、临床实验监管等7大板块。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对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以及疫苗生产企业的现场考察和评估,对我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职能8项指标通过率为%,25项亚指标通过率为96%。 疫苗监管体系评估的通过,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我国从疫苗生产到上市后使用的各环节的监管过程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表明我国在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监管保障。 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疫苗将有可能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疫苗产品目录中,从而走向国际市场。 四、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免疫规划队伍不断扩充,年,卫生部成立了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 该委员会承担向卫生部提出应用预防用生物制品控制针对传染病的策略、论证新的疫苗使用建议、修改免疫程序等职能。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包括免疫、疫苗质量控制、流行病、传染病、儿科、疫苗研究开发与生产等领域的专业人员。 年,在原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卫生部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免疫规划分委会,进一步明确了职责分工,并加强了横向合作与交流。 年,在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全国计划免疫技术指导中心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该中心不断发展壮大,从年最初建立时的15人,扩大到目前的35人;从最初的4个业务科室逐步细化到目前的7个专业科室。同时,各省、市、县级免疫规划队伍也在逐步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五、疫苗冷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异常反应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科学制定冷链扩容计划,完善补充和更新机制,制订疫苗储存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疫苗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质量稳定。 据年底统计,全国共装备冷藏车辆、疫苗运输车辆、普通冷库座、低温冷库座、各种冰箱台、冷藏箱(包)个。 年以来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质量不断提高。 实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个案报告的省从年的10个增加到年除西藏自治区外的30个省;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的县覆盖率从年的12.74%上升到年的81.84%;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例数从年的例增加到年的例。 年,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建立、完善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有关技术要求。 六、预防接种工作有序开展,接种率进一步提高随着《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实施,我国开始对所有的预防接种服务单位和预防接种人员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管理,大力开展对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仅年一年就完成了43.4万免疫规划监测和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了基层预防接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年以来,各地还开展“规范化”、“温馨化”、“示范”和“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以及村医院产科预防接种点的建设。 根据年底资料,全国共建设城区预防接种门诊个,乡镇预防接种门诊个,社区预防接种点个,村级预防接种点个,出生预防接种单位个,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预防接种服务体系。 从年开始,我国通过与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l)开展项目,推行预防接种使用一次性自毁注射器,逐步淘汰了玻璃注射器。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国已经在预防接种中全部使用自毁性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继1、、年我国免疫规划4种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分别达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85%的目标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了以乡为单位90%的目标。 七、广泛宣传动员,展示政府形象。 年4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视察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为儿童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温家宝总理就免疫规划工作做出指示:“儿童免疫工作非常重要。 儿童是棵幼苗,只有精心爱护,他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要让每个儿童都能按时接种疫苗,这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卫生部先后围绕怎么治白癜风怎样控制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