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神兽rdquo出笼,家

时间:2020-8-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请问传统的治疗模式到底有哪些?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26943.html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

孩子憋坏了,家长憋疯了

经历了网课的“摧残”

爹妈的“嫌弃”

告别了熬夜追剧,玩游戏

一觉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从上个星期开始,返校的、开学的

小“神兽”们逐渐出笼啦

今天则是低年级1-3年级小学生上学的日子

家长们更是毫不加掩饰的开心!

不过,儿科医生提醒

这个时期,除了防范新冠之外,

还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手足口病是专门袭击6个月-6岁之间孩子的一类传染病,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中,它更是以发病人数.6万位居第一。

该病目前仍无特异性治疗手段,最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是做好预防。国家卫健委新冠防控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曾表示: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3倍。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表现为发热,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如何辨别手足口?

手足口病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度左右,可有咳嗽、流涕、影响食欲、恶心、呕吐等表现,同时在1-2日后手掌或脚掌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和膝盖处。

“区别手足口病引发的皮疹记住”三个四——四部曲“:

病毒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

“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根据严重情况可分为五期

第一期:出疹期;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红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

第二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

第三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等。

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

第五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少数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重症手足口病识别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易惊、无力

肢体抖动,眼球运动障碍

呼吸困难、心率增快

出冷汗

血压升高或降低

保护易感人群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尤其对于6个月-3岁孩子,要尽早进行疫苗接种。此外还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加强锻炼、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手足口病整体疫苗接种率仍偏低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让家长产生了疫苗犹豫,然而当下,进入夏秋季节是疫苗接种的关键时刻。

疫苗接种如果3个月不接种,爆发流行风险是在逐渐加大的,特别麻疹病毒传播系数12—18,百日咳12—17,新冠病毒1.4—2.5,除了这些传染病外,手足口病传播系数将大大增加,达4.2—6.5,它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3倍。如果忽视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明显高于目前水平。

相关研究表明,手足口病需要在免疫接种率达到78%以上才能达到免疫群体的效果,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需要达到67%以上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要求。目前各地EV71疫苗接种率从10%—50%之间不等,远低于形成群体免疫的要求”。

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而EV71疫苗是由我国自主研发。据悉,EV71疫苗已经可以与乙肝疫苗、麻风疫苗、流脑疫苗联合接种,研究证明一起接种,或者分开注射接种安全性相同,免疫保护作用也是一样的。

一般家庭应如何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衣液洗手;

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③居室要经常通风;

④要勤晒衣被。

随着学校陆续开学,暴发风险增大,接触传播和食源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间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本文指导专家

儿科副主任郝虎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医院儿科副主任、新生儿科主任、遗传代谢病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新生儿医学研究与培训基地(华南)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疾病筛查与防治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师分会秘书,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专长:长期从事新生儿危重症抢救,遗传代谢病的诊疗工作,救治多例极低出生体重、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诊断遗传性代谢病数百例,对多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病进行了基因分析,联同国内外合作单位在《TheLancet》首个开源子刊《EBioMedicine》等国外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数18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31篇。其中论文《UreasePretreatment-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inthediagnosisofmethylmalnicaciduria》获得第十届国际遗传代谢病大会青年研究者奖。担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国际儿科学》杂志通讯编委,参编《儿科学》、《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学》、《实用儿童重症医学》。主持和参与美国NIH科研基金、国家“”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民生科技研究重点项目,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了选择性基因捕获、全外显子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诊断遗传代谢病,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代谢病的动物实验等科学研究。

主持和参与美国NIH科研基金、国家“”出生缺陷干预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民生科技研究重点项目,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开展了选择性基因捕获、全外显子组测序等高通量测序诊断遗传代谢病,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代谢病的动物实验等科学研究。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三上午

责任编辑:郭松青

初审:李饶尧

审核:简文杨

审定发布:李冠宏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广东卫生信息

图/锐景创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fjpx.com/jbyw/113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