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到底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1-3-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黏液腺增生、黏液分泌增加。临床上表现为连续2年以上,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等症状。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后期症状加重并常年存在。病程迁延反复,常可并发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是老年人的一个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老人的发病率是较年轻者的1.2~2.3倍。

本病的发生与发展常与外邪的反复侵袭,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急性发作期,大多因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入侵,以致咳嗽反复发作;或因久咳不已、反复发作,或因年老体虚,肺脾肾气虚,水津不布,痰饮内停,阻遏于肺,引起长期咳喘,或因吸咽、饮酒等因素伤及于肺,进而形成本病。病变经久不愈,则肺脾损及于肾,故病情严重者常伴有气喘不能平卧,动则尤甚等肾不纳气之候。

慢性支气管炎在病机上主要反映为肺、脾、肾三脏虚损,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失衡,同时又因痰、火、瘀等因素的参与而愈加复杂。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正常情况下,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为气机出入升降的通道。风寒热燥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肺气被束,失其肃降而发病;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灼津生痰,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病久不愈,肺气愈伤,正气无力御邪,则外邪又易复犯,以致迁延日久,缠绵不愈。

脾主运化,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为痰,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通畅而见咳喘,咯痰等症。肾主纳气,肾阳亏虚,气失摄纳,命门火衰,津液输化失司,肺气升降受阻,气化功能失常,水气不能宣化,为痰为饮,阻塞气道;肾阴亏损,虚火内炽,灼伤肺津,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咯痰。古人所谓:“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说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可致本病。痰、火、瘀既是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直接或间接致病的因素。无论是外受燥热之邪,或寒郁而化热,或五志过极,饥饱劳倦伤及脏腑致功能失调所生内火,皆可与痰湿等结合形成痰火,火热壅肺,痰闭肺络而发病。久病多虚多瘀,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血脉和推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客入血脉,血液凝滞不畅;或热入营血,血热搏结等,皆可形成瘀血。

慢性支气管炎依其临床表现多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慢性支气管炎为久病,久病必虚,故本病的本质多属虚寒。反映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缓解期。如果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病情加剧,则出现实、热、痰、湿的证候,形成邪实正虚的复杂局面。主要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

外寒内饮:咳嗽气急,甚则喘逆,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外有表寒里有水饮,外寒引动水饮,上逆射肺,肺气不宣,故咳嗽气喘,痰多泡沫;表寒外束,郁闭肺卫,故无汗恶寒,身体疼痛而重;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饮溢于肌表,故见肢体浮肿。舌苔白滑,脉弦紧乃为寒饮内盛之征。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化饮。

这里要特别给大家说一个案例,也是我治疗失败的案例,大家来看看其中闹得笑话,该病患是广州南沙的一名病人,我们来看看舌苔以及病症。

郭某,49岁,长期肩颈不舒服,睡眠不踏实,容易想的多,肩膀平时总是疼痛,病程约为2年之久,几经周转没有效果,大便平时尚可,有时候不成型,小便稍黄,自述每年有一个月左右会连续性咳嗽,咳得久了就会有清痰,颧骨有斑,自述刚开始肩颈不舒服热敷还有用,到后面没用,针灸药物也治疗过,效果不大,肩膀上举无症状,向后神不舒服,外展无事,自述做检查骨头并没有什么问题,脉沉细,这是中医典型的五十肩,也就是肩周炎,并且肺有痰饮,所以有慢性支起管炎,反复咳嗽,患者在问诊过程中反复强调肩颈问题,但又有咳嗽,所以一起攻之。

桂枝15g麻黄12g白芍30g葛根40g肾四味各15g细辛3g

姜半夏9g紫菀15g款冬花15g五味子12g龙齿45g远志12g

酸枣仁20g片姜黄30g鸡血藤15g蜈蚣两条炙甘草10g羌活12g

因为就诊过程多,时间长,因此直接用蜈蚣了,一步到位,通络止痛力度最强。

加鸡血藤养血通络止痛,加片姜黄羌活因为疼痛在上肢。

思虑重寐差,加龙齿远志酸枣仁。

颈椎肩周炎桂枝加葛根汤。

患者还有咳嗽,因此加了小青龙加紫菀款冬花,原本在方子里的细辛因患者思虑太多直接不写,取消,免得多想(这个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患者拿到药方一看,觉得里面的药太热不愿意服用,说为什么不主攻咳嗽呢,我们分析来看,患者就咳就会出清痰,如若是热证脉象必将不是沉细,咳嗽必定有黄痰,咽喉必定有不舒服,这是一个典型的痰饮症状,其实是寒症并非热证,而且方子里取了小青龙汤加减合并治疗咳嗽,她拿着方子去给别的中医医生看,说太热,但凡是个正规医生方子一看都明白,可见其矛盾心理,随交代患者,不用吃该方,按她的主治医生交代的治疗。

痰湿内聚:咳嗽声浊,痰白而粘,胸脘满闷,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儒滑。痰生于脾,上渍于肺,痰湿聚于中焦,寒从中生故咳嗽痰白而粘;痰湿内停,中焦气机受阻,故胸脘满闷、纳差腹胀。苔白腻,脉濡滑均为痰湿偏盛之象。

治法:温阳健脾 化痰平喘

燥热伤肺:咳声短促,甚则气逆而喘,痰少不易咳出,口咽干燥,甚则胸痛,或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燥热伤肺,津液被烁,故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燥热伤津,故鼻燥咽干;咳甚伤络,气机不畅,故胸痛;燥邪伤肺,肌表被束,故有形寒身热等表证。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燥热之象。

治法:辛凉清肺 润燥化痰

脾肺两虚:咳嗽气短,声低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纳差,胸脘痞闷,大便溏薄,每遇风寒则咳嗽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脾虚不运,故胸脘痞闷,纳差便溏;肺气本虚、卫外不固,感受风寒,肺气更伤,痰湿转盛,故咳痰气喘发作或加重。苔白薄,脉濡缓亦为肺脾两虚之征。

治法:补肺健脾 益气固表

1.体针:取孔最、丰隆、肺俞、定喘、中喘、膻中等穴。耳针可取神门、平喘、肾上腺。

2、艾灸:用艾条温和炙足三里各式各样10分钟,石门5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度,起床及睡前各式各样1次。10天后改为每天1次,常年不断。

3、穴位敷贴:常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各12g共研末。于夏季三伏天开始使用。每次以三分之一药末,加姜汁调成膏状,分摊末6块直径5cm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于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4~6小时。每隔10天贴1次,于初伏、中伏、晚伏各1次,共3次,连贴3~5年。适于慢性支气管炎有良好预防作用。

我是,一个自由的中医师,希望本帖大家喜欢。

先扫早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fjpx.com/jbyw/127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