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摘自网络— 董正平老师按:本文作者是级中医专业在校学生,前不久因为感冒发热咳嗽,几经治疗,迁延难愈,最终用附子理中汤而建功。上周四晚上,我讲“中医常用经方的临床运用”,课后,他走上前来,我突然想到他这次感冒的曲折经历,嘱咐他:趁着对此事还有清晰的记忆,把整个过程详细地记录下来,以供大家研讨。对于本案,我不做评点,希望大家在留言区进行交流讨论。 入秋后,天气转凉,也是流感多发的时期,我也没有逃脱大自然的“眷顾”,笼统的说,我感冒了。 初始的症状只是咽干,自己不以为意,总以为到了秋天,天气有点躁,多喝点水就好了。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它继而发展成了嗓子疼,但我还在坚持着那个愚昧的想法,一个大小伙子,怎么还抗不过去。又坚持了两天,咽疼加重,又增添了咳嗽、有黄痰、有黄鼻涕的新症状。心想,天都这么凉了,怎么会出现风热感冒的体征?会不会是外感风寒郁里化热呢?但之前也没有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呀。突然想到老师曾经说过,疾病的发生不仅与外邪有关,还与一个人的体质有关。“外邪感人,受本难知,因发知受,发则可辨”。自觉自己是个偏于湿热的体质,就断定自己是个风热感冒,心想银翘解毒丸应该对症。 恰逢同学说,他曾病,与我症状很相似,吃了几次连花清瘟胶囊病就痊愈了。我就在网上查了该药的组成成分和功效主治,发现与我的症状甚是契合。医院拿了药,下午四点多吃了药,晚上去参加学院里举办的一个会,阶梯教室的人很多,坐下后自觉身上有汗,皮肤也有点发热,寻思是教室闷热所致,也没太在意。但安静了好一会儿,还是感觉有汗出不停,虽不多,但能感到身上潮露露的且有热感,全身不适,难以言表,以为这应该是药物见效了。 回到宿舍,有汗出而觉身热的状况依然不减(当时也没试体温,感觉热,不知体温高不高)。躺在床上,心里也觉得躁烦热,真正感觉到了反复颠倒,心中懊恼,可能有点说重了,但确实就是那种感觉,很晚才睡去。 第二日早晨又吃了一次,整个上午还是同样的感觉,午觉也烦躁的没有睡着。自己觉得这药应该挺对症的,怎么却不管用,但实在是太难受了,就停药了。 直到现在也没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是汗出太过?但自己确定自己是风热感冒无疑,见各症状没有缓解就按自己最初想的,去买银翘解毒丸,校医院没有银翘解毒丸,只有VC银翘片(自认为若有银翘解毒丸之类的中成药尽量不选VC银翘片,其中的一些西药成分会使人犯困,没精神),只有选它了。吃了三天后,嗓子不疼了,但咳嗽、流黄鼻涕、有黄痰的症状依然在,就一直喝急支糖浆,各症已减轻较甚,但未痊愈。 此时恰逢国庆节放假回家,在火车上站了一夜,转到客车上时自己突然就咳嗽加重,全身不适。到了家,一说话就咳,身上如负重物,如绳捆绑,以为是在车上劳累所致,睡一觉则好,但醒后,各症未减。于是就去本家叔叔(村里的医生)那看病,一试体温,38.7℃,寻思这应该是劳复吧。打了一针,拿了药丸,至晚上烧退,咳嗽依旧。又吃了镇咳的药,咳嗽略有减轻,但体温从此后就一直在37.3℃到37.5℃之间。叔叔见我低烧不退,除一直服用消炎药外,还一次性的喝了三支柴胡注射液,听他说服用柴胡注射液一支治疗小儿发烧甚佳。自己心里也在打鼓,会不会太过寒凉?喝完后,体温依旧。在家四天,一直服用消炎镇咳药物,回校时,已是微咳,但体温依旧。 回到学校跟诊时,向董老师陈述了自己的症状,由于痘减轻,还有低烧略咳,老师开了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六副。曾看柴葛相配去热甚强,对于小柴胡汤的去热效果我相信有生活经验的人没有几人不知吧,也曾看过小柴胡汤治疗外感久咳兼咽痛的案例,对此方也信心倍增,心想定能药到病除,于是停了那些消炎镇咳药。服用该方两副后,低热未减,反而咳嗽加重。六副药尽服,依然无效,且咳嗽如前,一言即咳,低烧仍在。 本周坚持测体温,发现午后热较甚,痰白而粘。还出现了身上怕冷的情况,平素喜饮冷饮的我在喝了偏凉的水后就感觉从咽部至胃的这道食管有持续十几秒的凉意,觉得喝了热水后挺舒服,感觉暖暖的。手指也特别凉,自己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还有我的脉象本来就偏弱,沉取才显,但本周好像更弱了,要寻找一下才能感觉到脉的搏动。自己也有点灰心,怎么无效却反而加重了呢? 二诊时,向老师陈述了以上症状老师诊后开了附子理中汤加砂仁、石菖蒲、陈皮、茯苓六副。但一想低热可以用热药吗?心里也有些疑惑和不解。一提到低热可能就想到阴虚、气虚、湿热等,心想那就试试吧。 周天下午取回药吃了一次,以前睡觉前躺在床上咳的挺厉害的,但就服了一包,这才半副药吧,当天晚上咳嗽就明显减轻,基本没怎么咳嗽,入睡也就容易多了。感觉挺神奇的,真的可以说是效如桴鼓了。 又想,此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止咳之效?当时查了几味药的功效,发现石菖蒲、砂仁、茯苓确实有治咳逆的功效,只是浅显的了解,但其深层的病机为何却仍然不知。 直到老师说了石菖蒲、砂仁、半夏可治疗肺内有寒的咳嗽,又查了一些资料,才有些明白。服了一副半后,咳嗽明显减轻,身上那种怕冷的感觉消失了,全身也觉轻松了不少,但一测体温,还是37.3℃左右。又服一副,下午体温为36.9℃,三副半药后,体温为36.8℃,又喝一副巩固了一下,咳嗽基本消失,体温是36.8℃,已经持续三天保持体温正常。觉得用热药治好了热病也非常新奇。但又细想,自己出现了,畏寒、喜热饮、饮冷不舒、手凉、脉沉微,确实是虚寒证的表现。又想此证和阳郁于里的四逆散证很是相似,那该怎样区分呢?可能阳气郁闭于里,不应有喜热饮、饮冷不舒、脉沉微吧。 那为何内有虚寒,外会有低热呢?想到老师曾讲真武汤可敛虚阳,就想到这是不是里有虚寒,阳气内虚而阳气无根而外浮,有点格阳的表现。那为什么会发展为里虚寒的症状呢?是不是自感冒半个多月以来,一直都服用较寒凉的药物伤了里,使里阳受损太大而出现的情况。 自此经过,也有自己的一点困惑和感想。困惑是,为什么服用了自觉如此对症的凉药连花清瘟胶囊会出现内心烦躁与身上觉热的情况?是不是对于外感病来说吃了四副没有效果就能断定本方不对症,不必尽服所抓之药? 感想是,有了病能治就赶紧治,虽然外感病有时可能会行其经尽而自愈,但是病情的发展谁也无法预料,自觉应当尽早截断病程,病轻,药简则能治愈,若拖到最后很是影响工作和学习。 再就是真的应该重视治疗外感病了,我一直都觉得中医治疗外感病有很大的优势,对于外感病的明确诊治可能是中医再次崛起和惊艳世界的第一大门径。以后农村或一些社区诊所可能都不允许输液了,医院外的西医诊所治疗复杂外感病的门路就被基本扼制了,再加上一些西医医生治疗外感病根本不辨证,甚至风寒感冒颗粒与银翘解毒丸一起用,可能此时中医准确辨证治疗外感病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但现在有很多中医医生也不重视外感病的研究与治疗了,我觉得这应是现在中医应该去弥补的一块区域。仅抒己之陋见,不知正确与否,但确实是内心的真实想法。 用如此长的篇幅记录了这一次自己终生难忘的外感经过。把自己能想到的细节和疾病过程中的想法都列于此,有些繁冗,像一篇记流水账的日记,但我觉得,经历即是财富。 欢迎转发,但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欢迎发信息到“医路偕行”,分享、交流。 “医路偕行”将笃志于“身心并重”的健康理念,与大家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