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主题秋燥,主要学习俞嘉言清燥救肺法。今天我们再看2例急重症,更好地理解这张方~ 回 萧璋如,男,住湘乡。 白喉兼泻。寒热,口燥咽干,满喉发白,又兼泄泻,小便时清时浊。秋杪(miǎo)感温燥而发。(杪:指年月或四季的末尾:岁~,月~,秋~)脉浮涩满指,舌苔淡白而薄,底色微露鲜红色。 处以:___________。 —萧伯章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时疫白喉病案》卷九 秋末而发,审由燥气所发,因兼泄泻,始尚犹豫,继乃恍然大悟曰:此肺移热于大肠,病邪自寻去路也。 即疏喻氏清燥救肺汤,取其寒以制热、润而滋燥,为深秋燥热伤肺之主方。 霜桑叶三钱,北沙参三钱,麦冬钱半,生石膏二钱,生甘草七分,阿胶八分(烊冲),黑芝麻一钱(炒),甜杏仁一钱,枇杷叶露一两(冲)。 一剂知,二剂已。 说说白喉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咽痛,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但心脏、神经系统、肾脏最为显著,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瘫痪和中毒性肾炎。 白喉病属温病范畴,中医学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有本病。郑梅涧《重楼玉钥》说:“白喉乃由热毒蕴结肺胃二经,复由肠寒,下焦凝滞,胃气不能下行,而上灼于肺,咽喉一线三地,上当其行,终日蒸腾,无有休息,以致肿且滞,溃见闭矣……”。 中医学认为,白喉的病因为温疫疠气或疫毒燥热时邪,当素体肺肾阴虚加之干燥气候的影响,如秋冬久晴不雨,则邪易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酿成阴虚阳热而发病。《重楼玉钥》还提到“……或多服辛热之物,感能而发”的饮食因素。咽喉为肺胃之通道,外感疫病之毒,直犯肺胃,流过经络。疫毒与气血相搏,故红肿热痛,腐烂而成伪膜,以致气道不和或梗塞。热毒内陷心肾,耗阴伤气,以致酿成阴虚阳微之候(约相当于白喉性心肌炎)。热毒流注,阴损络伤,故致麻痹。邪毒痰浊,窒于喉间气管,使肺气的升降清肃功能发生障碍,轻者出现发热喘咳,干咳如吠,声音嘶哑等的痰浊窒盛证候;重者出现面色苍白,痰鸣唇绀,吸气困难等喉部梗阻证候。 有的学者认为白喉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应属于伏气温病或伏温外加新感触发的范畴。白喉发病,病机为火毒、燥热弥漫伤阴,其本在于手太阴肺经,其余五脏六腑为标。故因此,本案中使用本方颇为恰当,霜桑叶、生石膏、生甘草轻宣肺热、解热毒,甜杏仁、枇杷叶降气止咳,北沙参、麦冬、黑芝麻、阿胶养肺阴,润肺燥。喻氏此方自言不用一苦药,恐苦从火化也,此制方妙处,故诸症豁然。 看到清燥救肺汤,最多想到的就是秋燥,比如燥咳、咯血、鼻衄等,然而燥邪致病临床症状复杂,因此,抓病机,但凡属于燥热之邪,气阴损耗的疾病,多可辨证用之。再看哮喘伴昏厥急症一则。 于某,男,54岁。 17年前在国庆节期间发作哮喘,经西医诊断为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但治疗结果未能控制病情,乃来京就医。病人来诊时自述:咳喘日发数次,尤以睡前(约晚上8~9点)的一次发作最重,每次须昏厥10分钟左右,咳嗽连声,呼吸不续,类似小儿百日咳之状。痰出如皂泡,纯白胶黏难出。由于咳喘过度紧张,造成两眼瘀血贯睛,眼珠赤如涂朱。 处以:___________。 —印会河案《中医内科新论·内伤杂病》 支气管哮喘 “肺痿吐白沫”“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投用清肺润燥之清燥救肺汤加减。 沙参12g,麦冬10g,生甘草6g,黑芝麻10g(捣),石斛12g,阿胶珠10g,生石膏30g(先煎),甜杏仁10g,枇杷叶9g,僵蚕9g,全蝎6g。 服药后当晚咳喘即轻,未见昏厥;服3剂咳喘皆退,续用桑杏汤加减收功;经随访10年以来,迄未再发。病人由长期休养,转而为每天上班工作,有时骑自行车行百余里,身体照常不受影响。 本案较为急重,哮喘伴昏厥,但清燥救肺法用之准确,不仅效如桴鼓,甚则力挽狂澜。另外,本案的虫类药也是特色,如僵蚕、全蝎,从中医讲久病入络,用虫类药可以祛风搜邪剔络,以西医观点看,这类药可以解痉,可缓解哮喘发作时的气道痉挛,故本方中此二药亦不可小觑。 至此,本周秋燥的分享到此结束,大家是否灵活掌握了?一起努力吧! 怎么治疗皮肤白癜风北京知名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fjpx.com/jbzd/13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