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侵删) 文 琥珀酒研社 作者 五画 这是我最讨厌的环节。 前段时间,公司对客户安排个答谢宴,我知道我要去餐厅陪酒了,即便我算是个爱喝酒的人,但也感到十分头疼。 进到包厢里我就开始准备,告诉侍者准备好分酒器,待会上菜如何,倒酒顺序又是什么。 做完之后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门口边上有张黑棕色的沙发,一张16人的圆桌,头顶上的水晶风铃吊顶灯在熠熠生辉与锃亮的桌面交相呼应,墙的两边的两张抽象派的油画倒是和我的心情一样复杂。 酒桌上正对大门的是主客,旁边坐着主宾与副宾,都入席后,主宾就开始来敬酒,说着漂亮的敬酒词,届时大家举杯相庆。 之后就轮到我来敬酒了。 “来,我敬您一个……”,说同样美丽的敬酒词,要让主客感受到热情和关心,喝酒时我还在一直注意客人,默默看他喝了多少,我不能比客人喝得少。 在这推杯换盏后我常常就在思考,为什么酒桌文化搞得这么复杂,表面上充满热情与关心,背后却又全是客套,我真的厌恶至极。 谈起“酒文化”,很多人直观地就会想起这些。 现在,对这种所谓的“酒文化”的声讨浪潮越来越高,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消费群体正在远离伴随着各种“规矩”的酒类消费。 他们,要的是自由随性,要的是对产品的认可。 以白酒品牌为代表的厂商们也嗅到了危险,各自开启了挽回进程。 这些动作,殊途同归,也以相同的方式,在让更多人重新喜欢上酒产品。 我们讨厌的是“酒桌文化”,不是“酒文化” “酒桌”上的应付,纵是喜欢喝酒的人,在繁文缛节中也难免厌烦。 而这样的生活,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我,可能时不时都要经历。 就拿客户的答谢宴来说,从进包厢为酒所做的准备——估计好酒的数量、让侍者准备好分酒器、交待好倒酒顺序与倒酒量,到宴请的整个过程——主宾与副宾陪着正对大门的主客,说着漂亮的敬酒词,觥筹交错、举杯相庆。 水晶风铃吊顶灯在熠熠生辉,桌面锃光瓦亮,而我往往只在注意客户喝了多少。 毕竟,陪酒的不能比客人喝得少。 一套流程走下来,醉醺醺的每个人,表面上满热情与关心,背后是不是客套不得而知。 (图源网络,侵删) 和很多酒友一样,我是个爱喝酒的人,酒中蕴含了很多的滋味,能与人生的感受一一对应。 品酒,品的就是人生的各种味道。 我爱前段的清新和爽口,爱中段的柔和与馥郁,爱尾段的余味悠长和细细回甘,爱那种细细的享受与品味。 但这一切的美好品鉴,很多时候,在“酒桌”上都荡然无存。 若是一切按正常流程走下去倒是还好,一但遇到“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感情深,一口闷”这种劝酒话,我只能无奈硬着头皮喝下,完全失去了品的乐趣。 酒中美学与滋味之间的享受直接变成酒量大比拼,变成不是你醉就是我晕。 喝酒办事,喝酒拉进感情……国人已经逐渐习惯了这种“酒文化”。 但现在看来,这其中,可能有个天大的误会: 所有的被定义和默认的“酒文化”,似乎从来都只发生在酒桌上。 这种被越来越被讨厌的东西,更应该准确指向“酒桌文化”。 在数千年的酿造技术发展过程中,酒一直伴随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伴随着风流倜傥的名人,伴随着最广大的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这种伴随中的碰撞,才应该是“酒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酒文化”中进行更多产品沉淀,显然会是一波吸引更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