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时间:2019-5-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教你正确抗癌

  首先介绍一下血常规的项目、缩写、正常参考范围和单位

  面对以上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判断是否正常。但作为普通病人,要把以上所有内容都搞清楚,还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我们只需看明白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四项内容就可以了。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Hb)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RBC和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的RBC衰亡,同时又有1/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是贫血诊断的主要指标。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都可发生变化。

  (1)生理性变化:某些生理上的变化可引起红细胞总数增高,如: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2)病理性降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引起的贫血;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成年男性Hb小于克/升(女性小于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重度,Hb小于30克/升。

  (3)病理性升高: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糖尿病酸中毒等,可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慢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等也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非代偿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2.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与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我们只需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白细胞的数量升高或降低可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是一致的。

  (1)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升高: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肿瘤及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均可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

  (2)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病理性降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3)淋巴细胞变化: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病毒性肝炎及病毒感染等淋巴细胞常升高;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长期应用激素治疗及细胞免疫缺陷病等淋巴细胞常降低。

  3.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小板的数目。血小板的功能是既能促进止血又能加速凝血。如需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功能,需要做血小板计数检查。

  (1)血小板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附:

血常规指标中的参考数值: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男3.97-9.15×/L;女3.69-9.16×/L。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类白血病反应、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L有白血病的可能。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粒细胞减少、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2、中性粒细胞(NE)参考值:2.0-7.0×/L;51-75%。

  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溶血、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严重时或白血病可出现幼稚粒细胞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3、淋巴细胞(LY)参考值:0.8-4.0×/L;20-40%

  增高:传染性疾病如百日咳、传单、麻疹、结核、肝炎、肿瘤等;可出现幼稚或异常淋巴细胞。

  减少:长期X线照射、细胞免疫缺陷、传染病急性期。

  4、单核细胞(MO)参考值:0.12-1×/L;3-10%

  增高: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沙门菌、弓形虫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恢复期、粒细胞减少恢复期、淋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减少多见于细

菌性感染急性期。

  5、嗜酸粒细胞(EOS)参考值:0.02-0.50×/L;0.5-5%

  增高:支气管哮喘、过敏、湿疹、寄生虫病、慢粒、多发性骨髓瘤等;

  减少: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激素、急性感染、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等。

  6、嗜碱粒细胞(BASO)参考值:0-0.1×/L;0-1%

  增高:慢粒、癌转移、铅中毒、变态反应、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甲减、粘液性水肿等。

  7、中间细胞(三分类血球仪)参考值:0.1-1.4×/L;2-7.1%

  临床意义:包括: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各类幼稚细胞等。

  8、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男:4.09-5.74×/L女:3.68-5.13×/L;

  增高:大量失水、慢性肺心病、肺气肿、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妊娠、营养不良、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破坏增加或丢失过多、炎症、内分泌疾病等。

  9、血红蛋白(Hb)参考值:男:-g/L;女:-g/L;新生儿:-g/L。

  减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类型需结合其它指标判断);某些药物的影响。增高: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白细胞极度增高时,可使血红蛋白测定偏高;严重的脂血可使

结果偏高。

  10、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男:0.38-0.51;女:0.36-0.45。

  增高:各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真红;

  减少:血液稀释、贫血。

  1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男83.9-99.1fL;女82.6-99.1fL

  增高: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降低:缺铁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男27.8-33.8pg;女26.9-33.3pg

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1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男-g/L;女-g/L

  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14、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5.1-16.5

  指外周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程度,增高见于红细胞大小不等。用于贫血的鉴别分类。

  15、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男85-×/L;女-×/L

  增高:慢粒早期、脾切除、急性失血、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L属于病理状态应考虑有无高凝状态、慢粒等;×/L常有出现血栓的可能;

  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DIC、中毒、过敏、再障等;40×/L有自发出血的危险。

  16、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6.5-12fL。

  增高:血小板过多破坏或过度生成的疾病如原紫、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脾切除等。

  减少: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的血小板减少如再障、脾亢、化疗后等;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与血小板同时持续降低,恢复时其先升高。结合血小板计数分析。

  17、血小板压积(PCT)参考值:0.-0.

  增高: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

  降低:再障、血小板减少症、化疗等。

  18、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15.5-18.1

  反映血小板大小不等异质性的指标。

  增高:血小板大小不等如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慢粒、血栓性疾病等。

点击“阅读原文”教你正确抗癌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价格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fjpx.com/jbzl/108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