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法 重点 1.传染病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2.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中的SARS、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3.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时限: 甲类和乙类中的炭疽、非典、脊髓灰质炎、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小时内网络直报,不能直报2小时内最快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出报告卡。 乙类、丙类: 24小时内网络直报,不能直报于24小时内寄出报告卡。 4.紧急措施: ①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②停工、停业、停课;③封闭受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④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⑤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一、概述 1.传染病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2.传染病的分类 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1)甲类传染病: 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3.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适用范围 鼠疫、霍乱、SARS、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 二、传染病预防 1.预防接种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2.传染病监测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3.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4.传染病菌种、毒种管理 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6.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医院感染。 7.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合法权益保护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三、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1.传染病疫情的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 2.传染病疫情的通报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全国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通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3.传染病疫情信息的公布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四、疫情控制 (一)传染病控制 1.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4)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5)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6)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2)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3)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二)紧急措施 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4.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三)疫区封锁 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 五、医疗救治 1.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根据传染病救医院。 2.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的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六、法律责任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本条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本条例的医疗机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考点 一、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哪几类(C) A.一类B.二类C.三类D.四类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甲类传染病包括(A)。 A.鼠疫、霍乱B.霍乱、非典型肺炎 C.鼠疫、非典型肺炎D.霍乱、疟疾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ABC)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A.采集、保藏B.携带、运输 C.使用D.销毁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 4.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B)罚款。 A.10万元以上B.10万元以下 C.20万元以上D.20万元以下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条 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未经检疫出售、运输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A)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A.畜牧兽医行政部门B.卫生行政部门 C.政府办公室D.卫生监督所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五条 未经检疫出售、运输与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的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6.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C)为主的方针。 A.治疗B.控制C.预防D.诊断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7.(B)在治愈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A.传染病病人B.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C.疑似传染病病人D病原携带者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8.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不少于(B)。 A.1人B.2人C.3人D.4人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不少于两人,并出示执法证件,填写卫生执法文书。 二、判断题 1.经检验,属于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食品,应当直接封存。(×)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五条: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应当予以销毁;对未被污染的食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解除控制措施。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或者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未及时组织救治、采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医疗机构只需要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构成犯罪的,应予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5、艾滋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6、单位和个人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解析:《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传染病防治法》宣传知识五问 1哪些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目前我国共将39种传染病纳入法定管理,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鼠疫、霍乱属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布病、肺结核、狂犬病等属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属丙类传染病。 2公民在传染病防控中应负有哪些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3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控制疫情需要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哪些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九)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赞赏 长按北京中医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